招生方案
APP下載

掃一掃,立即下載

醫(yī)學教育網(wǎng)APP下載
手機網(wǎng)
醫(yī)學教育網(wǎng)手機網(wǎng)

手機網(wǎng)二維碼

微 信
醫(yī)學教育網(wǎng)微信公號

官方微信

搜索|
您的位置:醫(yī)學教育網(wǎng) > 醫(yī)學百科類 > 疾病 > 食管癌 > 正文

食管癌與CT檢查

2018-09-14 09:57 醫(yī)學教育網(wǎng)
|

ct在早期食管癌的診斷中意義不大;然而有較明顯的臨床體征檢查確診的食管癌絕大多數(shù)屬中晚期食管癌,ct檢查不僅可以顯示病灶及其與周圍結構的關系,而且能觀察增大的淋巴結,發(fā)現(xiàn)遠處臟器的轉移。因此,ct檢查對食管癌的臨床分期,治療手段的選擇及預后評估等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。

食管癌與CT檢查

1981年moss等提出食管癌ct分期標準:

一期ct表現(xiàn)為腔內(nèi)腫塊,食管壁無明顯增厚,無縱隔蔓延或轉移。

二期ct表現(xiàn)為食管壁增厚超過5mm,但無縱隔蔓延,脂肪層仍存在。

三期ct表現(xiàn)為侵犯周圍組織,可有局部淋巴結轉移。

四期ct表現(xiàn)為有遠處轉移。

對于一,二期病例進行手術根治效果較好,五年存活率可達80%以上。四期患者不宜行手術治療,只能行放射治療與藥物化療。對于三期患者半數(shù)以上不能手術治療,應先行放射治療或藥物化療后,再選擇性行手術治療。

ct對食管癌灶的顯示與食管鋇餐及食管鏡比較,ct 的主要優(yōu)點是能夠顯示管壁的厚度和管壁處的界面,可直接進行厚度測量,對病變長度的估價與食管鋇餐基本一致,但管外腫塊只有ct才能顯示。

ct對食管癌擴展的估價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,食管缺少漿膜層,且引流淋巴異常豐富,因此易導致直接侵犯鄰近臟器與轉移,本組病例ct顯示外侵征象的占685%。過去研究中以病變與周圍組織脂肪間隙消失作為判斷受侵標準,此標準目前國內(nèi)外研究表明準確性較低,且腫瘤患者多消瘦,或行過放射治療,主動脈周圍常缺乏脂肪間隙。按照picus標準,病變與主動脈接觸面超過主動脈周徑1/4,表明食管癌侵犯主動脈。判斷心包或肺動脈受侵時,宜在與腫瘤臨界段做3~5mm的薄層掃描,以減少容積效應的影響,其參考標準為:心包或肺動脈與腫瘤相連,甚至被腫塊浸潤包繞。食管癌侵犯氣管,支氣管時,ct敏感性相對較高,如果氣管后壁向內(nèi)不規(guī)則的凹入,或被腫塊推壓移位,可考慮有氣管的受侵,主支氣管與腫塊分界不清且有扁平改變也應考慮受侵,上述征象者有氣管,主支氣管等管壁增厚,可視為氣管,主支氣管受侵的特征性x線表現(xiàn)。

總之,隨著ct對食管癌檢查技術的不斷改良及診斷標準的不斷完善,可根據(jù)ct掃描結果從而有效地判斷食管癌手術切除的可行性,估計手術的難易程度,減少不必要的探查術,合理地選擇治療方案,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質(zhì)量。

醫(yī)師資格考試公眾號

編輯推薦
考試輔導
回到頂部
折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