具順氣、開郁、散寒、止痛功效,能上理脾胃元氣,下通少陰腎經。
【考證】
1.《本草綱目拾遺》:烏藥,生嶺南邕州、容州及江南。樹生似茶,高丈余。一葉三丫,葉青陰白。根狀似山芍藥及烏樟根,色黑褐,作車轂紋,橫生。八月采根,直者不用。
2.《本草圖經》:烏藥,木似茶槚,高五、七尺。葉微圓而尖,作三丫,面青背白。四、五月開細花,黃白色,六月結實。(根)如山芍藥,而有極粗大者,又似釣樟根,然根有二種,嶺南者黑褐色而堅硬,天臺者白而虛軟,并八月采。根似作車轂形如連珠狀者佳,或云天臺出者香白可愛,而不及海南者力大。
3.《本草別說》:按《本草圖經》及世稱以天臺者為勝,今比之衡州、洪州者,其香味唯天臺者為劣,入藥功效亦不及,但肉色頗赤而差細小爾。
4.《綱目》:烏藥,吳、楚山中極多,人以為薪。根、葉皆有香氣,但根不甚大,才如芍藥爾,嫩者肉白,老者肉褐色。其子如冬青子,生青熟紫,核殼極薄,其仁亦香而苦。
烏藥始載于唐代陳藏器《本草拾遺》:“烏藥樹生似茶,高丈余,一葉三丫,葉青陰白,根狀似芍藥及烏樟根,色黑褐,作車轂紋,橫生,八月采根,直者不用。”這是第一次對烏藥的產地、性狀、采收及確切的藥用部位作了描述,以后諸多歷代本草中均有記載。蘇頌《本草圖經》曰:“烏藥根二種,嶺南者黑褐色而堅硬,天臺者白而虛軟,并八月采根,以作車轂紋,形如連珠狀者佳,或云:天臺出者,香白可愛,而不及海南者力大”。
李時珍的《本草綱目》記載:“吳楚山中極多,根葉皆有香氣,根亦不甚大,才如芍藥爾,嫩者肉白,老者肉褐色。其子如冬青子,生青熟紫。”陳嘉謨在《本草蒙笙》中云:“天臺者,香白固優(yōu),不及海南者,功力尤大。根采考附,狀取連珠,如珠連者佳。直根不堪用,有二種,天臺者白而虛柔,另為海南者黑褐堅硬。”吳其浚《植物名實圖考》卷三十五烏藥稱“花如桂”,其附圖為天臺烏藥。在本草著作中所載烏藥根有二種:一為天臺產者白而虛軟,另為海南者黑褐而堅硬,天臺者實際上已衍變?yōu)橹袊幍涫蛰d的烏藥Lindera aggregata (Sims) Kosterm.,海南產者實際上是指“衡州烏藥”即防己科植物樟葉木防己Cocculus Laurifolius DC.。另外,日本昭和七年出版的《古事類苑》記載,在享保年間天臺烏藥和衡州烏藥傳入日本,并在許多地區(qū)引種栽培,對兩者的植物形態(tài)、性狀進行比較,指出衡州烏藥的植物形態(tài)與天臺烏藥者較為相似,但衡州烏藥香氣少而堅硬,為下品。明朝劉文泰編“本草品精要”將烏藥歸為木部之中品,其中記載葉及根嫩時采作茶片炙碾煎服補中益氣,止小便滑數。所以李時珍曰:“烏藥,下通少陰腎經,上理脾胃元氣,故丹溪朱氏補陰丸藥,往往加烏藥葉。”
烏藥來源單一,均為野生?,F在中國烏藥的各主產區(qū)以浙江省產量最大,浙江天臺地區(qū)產烏藥素以道地藥材著稱,但由于經濟和地區(qū)差異,現在天臺地區(qū)已不大量采收、加工和收購烏藥,而是集中在浙江省西部地區(qū),原料來源以贛、皖、湘、閩等地。八十年代以來衢州、金華二地的烏藥年產量為全國最高,并銷向全國各地。
民間代用品鼎湖釣樟L. chunii Merr.與小葉烏藥L. aggregata var. playfairii (Hemsl.) H. P. Tsui在各地藥材公司均不收購。
1.《本草抬遺》:主中惡心腹痛,宿食不消,天行疫瘴,膀胱腎間冷氣攻沖背膂,婦人血氣,小兒腹中諸蟲。
2.《日華子本草》:治一切氣,除一切冷,霍亂及反胃吐食,瀉痢,癰癤疥癲,并解冷熱。
3.王好古:理元氣。
4.《綱目》:治中氣,腳氣,疝氣,氣厥頭痛,腫脹喘息,止小便數及白濁。
5.《本草通玄》:理七情郁結,氣血凝停,霍亂吐瀉,痰食稽留。
6.《玉楸藥解》:破瘀泄?jié)M,止痛消脹。
7.《本草衍義》:烏藥,和來氣少,走泄多,但不甚剛猛,與沉香同磨作湯,治胸腹冷氣,甚穩(wěn)當。
8.《綱目》:烏藥,辛溫香竄,能散諸氣,故《惠民和劑局方》治七情郁結,上氣喘急用四磨湯者,降中兼l,滯中帶補也,《朱氏集驗方》治虛寒小便頻數縮泉丸,取其通陽明、少陰經也。
9.《本草經疏》:烏藥,辛溫散氣,病屬氣虛者忌之。世人多以香附同用,治女人一切氣病,不知氣有虛有實,有寒有熱,冷氣、暴氣用之固宜,氣虛、氣熱用之,能無貽害耶。
10.《藥品化義》:烏藥,氣雄性溫,故快氣宣通,疏散凝滯,甚于香附。外解表而理肌,內寬中而順氣。以之散寒氣,則客寒冷痛自除;驅邪氣則天行疫瘴即卻;開郁氣,中惡腹痛,胸膈脹滿,頓然可減;疏經氣,中風四肢不遂,初產血氣凝滯,漸次能通,皆藉其氣雄之功也。
11.《本草述》:按烏藥之用,耳食者本于寇氏'走泄多'一語,以為專于辛散而已,如海藏謂其'理元氣',何以忽而不一繹也?如止于辛散,安得宿食能化,血痢能止,便數能節(jié),癥結能消,頭風虛腫之可除,腹中有蟲之可盡,婦人產后血逆及血海作痛之可療,小兒積聚蛔蟲及慢驚昏沉之可安,即《日華子》亦謂其功不能盡述者,是其徒以辛散為功乎?蓋不等于補氣之劑,亦不同于耗氣之味,實有理其氣之元,致其氣之用者。使止以疏散為能,而不能密理致用,可謂能理氣乎?丹溪每于補陰劑內入烏藥葉,豈非灼見此味,于達陽之中而有和陰之妙乎?達陽而能和陰,則不等于耗劑矣。香附血中行氣,烏藥氣中和血,離血而行氣,是謂之耗,不謂之理,蓋氣本出于陰中之陽,達于陽中之陰也。
12.《本草新編》:烏藥,產婦虛而胎氣不順者,切不可用,用則胎立墮。人以為順氣用之,誰知烏藥能順胎氣之實,而不順胎氣之虛乎?不獨胎氣,凡氣虛者,俱不能順,惟血虛而帶郁滯者宜之耳。
13.《本草求真》:烏藥,功與木香、香附同為一類,但木香苦溫,入脾爽滯,用于食積則宜;香附辛苦,入肝、膽二經,開郁散結,每于優(yōu)郁則妙;此則逆邪橫胸,無處不達,故用以為胸腹逆邪要藥耳。
1.天臺烏藥散(《醫(yī)學發(fā)明》),行氣疏肝,散寒止痛,治寒凝氣滯的小腸疝氣,少腹引控睪丸而痛,偏墜腫痛,痛經。
2.暖肝煎(《景岳全書》),用于肝腎陰寒,小腹疼痛,疝氣等。
3.四磨湯(《濟生方》),行氣降逆,寬胸散結,治七情所傷,肝氣郁結所致胸膈煩悶,上氣喘急,心下痞滿,不思飲食。
4.烏藥順氣散(《赤水玄珠》),行氣寬胸,治七情憂思所致的脹滿痞塞之證。
5.排氣飲(《沈氏尊生方》),行氣消滯,治產后逆氣,食滯脹痛。
6.縮泉丸(《婦人良方》),溫腎祛寒,縮尿止遺,主治下元虛冷,小便頻數,小兒遺尿。
7.五磨飲子(《醫(yī)方集解》),順氣行滯。
8.六磨湯(《證治準繩》),順氣行滯,調理肝脾,通便導滯,治情志失和,肝脾之氣郁結導致大便秘結,欲便不得,噯氣頻作胸脅痞滿,腹中脹痛,納食減小。
9.膈下逐瘀湯(《醫(yī)林改錯》),祛瘀軟堅,兼調脾胃,治氣血凝結,脈絡阻塞,血瘀日甚所致腹部積塊,硬痛不移,面黯消瘦,納減乏力,時有寒熱,月事不行。
10.治療脹滿痞塞七情憂思所致:天臺烏藥、香附、沉香、砂仁、橘紅、半夏 為末.每服二錢燈心湯調.(《赤水玄珠》烏藥順氣散) 11.治療瀉血血?。簽跛幉灰远嗌?炭火燒存性搗羅為末 陳粟米飯和丸如梧桐子大.每服三十丸 米飲下.(《圣濟總錄》烏金丸)
1.揀去雜質,分開大小條,用水泡透,根據季節(jié)注意換水,防止發(fā)臭,及時撈出切片。如已在鮮時切片者,篩去灰屑。
2.炒制:取凈烏藥片,用文火炒至深黃色取出。
3.麩制:取凈烏藥片,用麥麩炒至微黃,篩去麥麩即得。
4.醋制:取烏藥片與醋拌勻,略悶,置鍋內用文火炒至微帶焦斑為度,取出放涼。每烏藥500g,用醋60g。
5.酒制:取烏藥片,加黃酒拌勻,悶潤至酒盡時,置鍋內用文火炒至微干,取出放干,每烏藥500g,用黃酒60g。
6.鹽制:取麥麩,炒熱,加入經鹽水潤半小時的烏藥片,炒3-4分鐘至呈淡黃色,篩去麥麩即可。每烏藥16kg,用鹽0.4kg,開水2kg,麥麩2kg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