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神農(nóng)本草經(jīng)》
為唇形科植物益母草的地上部分。我國大部分地區(qū)均產(chǎn),野生或栽培。通常在夏季莖葉茂盛,花未開或初開時采割,除去雜質(zhì),洗凈,潤透,切段后干燥。生用或熬膏用。
【性能】辛、苦,微寒。歸心、肝、膀胱經(jīng)。
【功效】活血調(diào)經(jīng),利水消腫,清熱解毒。
【應(yīng)用】
1.血滯經(jīng)閉、痛經(jīng)、經(jīng)行不暢、產(chǎn)后惡露不盡、瘀滯腹痛。本品苦泄辛散,主入血分,善活血調(diào)經(jīng),祛瘀通經(jīng),為婦產(chǎn)科要藥,故名益母。治血滯經(jīng)閉、痛經(jīng)、月經(jīng)不調(diào),可單用熬膏服,如益母草流浸膏,醫(yī)|學教育網(wǎng)搜集整理益母草膏(《上海市藥品標準。上冊》1980年版);亦可配當歸、丹參、川芎、赤芍等藥用,如益母丸(《集驗良方》);治產(chǎn)后惡露不盡、瘀滯腹痛,或難產(chǎn)、胎死腹中,既可單味煎湯或熬膏服用,亦可配當歸、川芎、乳香等藥用,如送胞湯(《傅青主女科》)。
2.水腫,小便不利。本品既能利水消腫,又能活血化瘀,尤宜用于水瘀互阻的水腫??蓡斡?,亦可與白茅根、澤蘭等同用。用于血熱及瘀滯之血淋尿血,可與車前子、石韋、木通同用。
3.跌打損傷,瘡癰腫毒,皮膚癮疹。本品既能活血散瘀以止痛,又能清熱解毒以消腫。用于跌打損傷瘀痛,可與川芎、當歸同用;治瘡癰腫毒,皮膚癮疹,可單用外洗或外敷,亦可配黃柏、蒲公英、苦參等煎湯內(nèi)服。
【用法用量】10~30g,煎服;或熬膏,入丸劑。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湯外洗。
【使用注意】無瘀滯及陰虛血少者忌用。
【古籍摘要】
1.《本草拾遺》:“主浮腫下水,兼惡毒腫。”
2.《本草綱目》:“活血、破血、調(diào)經(jīng)、解毒。治胎漏難產(chǎn),胎衣不下,血暈,血風,血痛,崩中漏下,尿血,瀉血,疳、痢、痔疾,打撲內(nèi)損瘀血,大便小便不通。”
3.《本草正》:“益母草,性滑而利,善調(diào)女人胎產(chǎn)諸證,故有益母之號。然惟血熱血滯及胎產(chǎn)艱澀者宜之。若血氣素虛兼寒及滑陷不固者皆非所宜,不得以益母之名,謂夫人所必用也。蓋用其滑利之性則可,求其補益之功則未也。”
【現(xiàn)代研究】
1.化學成分:含有益母草堿,水蘇堿、益母草定、亞麻酸、β-亞麻酸、油酸、月桂酸、苯甲酸、蕓香苷及延胡索酸。
2.藥理作用:煎劑、乙醇浸膏及所含益母草堿對多種動物的子宮有興奮作用;對小鼠有一定的抗著床和抗早孕作用。益母草堿小劑量使離體腸管緊張性施緩,振幅擴大;大劑量則振幅變小,而頻率增加。益母草有強心、增加冠脈流量和心肌營養(yǎng)性血流量的作用,能減慢心率,對抗實驗性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,縮小心肌梗死范圍。粗提物能擴張血管,有短暫的降壓作用。對血小板聚集、血栓形成以及紅細胞的聚集性有抑制作用。益母草能改善腎功能,益母草堿有明顯的利尿作用。
3.臨床研究:取益母草、馬齒莧各30g,水煎服,每日1劑,共服9劑,治療100例婦科出血性疾病。結(jié)果痊愈率為83%,總有效率為96%(中醫(yī)雜志,1990,(7):47)。用大劑量益母草(90~120g,鮮品加倍,小兒減量),治療急性腎炎水腫患者80例,全部治愈(中醫(yī)雜志,1966,(4):26)。用益母草注射液8支(每支含生藥4g),加入5%葡萄糖500ml靜脈滴注,日1次,治療冠心病心肌缺血100例。結(jié)果臨床癥狀總有效率84%;心電圖總有效率為61%(中醫(yī)雜志,1985,26(3):29)。另有用益母草治療高粘血癥。
4.不良反應(yīng):臨床上益母草會出現(xiàn)一些中毒反應(yīng)。益母草堿對中樞神經(jīng)系統(tǒng)有先興奮后麻醉作用,特別能引起呼吸中樞興奮;具有箭毒樣作用,使肌肉不再收縮而松弛;益母草堿有麥角堿樣收縮子宮作用;能擴張小動脈,使血壓下降。一般在服藥后4-6小時出現(xiàn)中毒癥狀,中毒量為90~150g.主要表現(xiàn)為突感全身乏力、疼痛酸麻,下肢呈癱瘓狀態(tài);重者伴有大汗、血壓下降,甚或虛脫。呼吸增快、增強,甚則呼吸麻痹。此外,尚有腰痛、血尿、孕婦中毒可引起流產(chǎn)。
引起中毒的主要原因為超劑量用藥和孕婦誤用。因此,控制用量和孕婦慎用是預(yù)防益母草中毒的關(guān)鍵。發(fā)生益母草中毒時可以催吐、洗胃以及對癥處理的方法。亦可用一些中藥如赤小豆、綠豆、甘草等以解毒。